2019年7月5日 星期五

社會控制理論Hirschi, Reckless

社會控制理論 
青少年犯罪 
特拉維斯·赫胥 
破窗理論
出自Wikipedia

犯罪學與刑罰學
Pentonvilleiso19.jpg
社會控制理論是1950~70年代流行的一種犯罪學理論,
主要在解釋青少年犯罪的形成。
是二十世紀美國犯罪學三大理論之一
(其他兩者是差別接觸理論和緊張理論)。

社會控制理論是多人相繼完成的理論,
依時間先後主要由亞伯·J·萊斯(德語:Albert J. Reiss)的「遏止理論」,
瓦特·C·雷克利斯(德語:Walter C. Reckless)(英語:Walter C. Reckless)的「抑制理論」(英語:containment theory),
以及特拉維斯·赫胥(英語:Travis Hirschi)的「社會鍵理論」(英語:social bond theory)
所完備[1]。
由於赫胥於學界持續活躍到21世紀初,
所以提起社會控制理論時大多是指他的版本。

社會控制理論的出發點是:犯罪人是社會中的少數,
因此若要處理犯罪問題,與其解釋「人為什麼犯罪」的問題,
不如去解釋「(大多數)人為什麼不犯罪」[2]。
社會控制理論認為:大部分人之所以不犯罪,
是因為其內心或外部有良好的控制因素。

抑制理論
雷克利斯(英語:Walter Cade Reckless)於1961年提出「抑制理論」
(英語:containment theory)[3],
他認為個人及社會上存在不同的吸引力,
會將人推向及拉向罪案,
因此需要人需要自我控制能力及社會控制來遏止個人的犯罪傾向[4]。

內在和外在吸引力:內在和外在吸引力包括一切憤怒、衝動及憂慮等負面情緒的內在推力,這推力會使人失去理智及判斷是非的能力;
歧視、貧窮及失業等外在壓力;及負面同儕影響、社會風氣的外在拉力。
內在自我控制:內在自我控制包括自我形象、個人奮鬥目標、不利環境的容忍程度及規範的內化,當以上項目的程度較高時,便可以有效阻止個人犯罪。
外在控制:外在控制所指的是一切社會的規範和法律,
完善的外在控制能對個人設限一種限制。
內在抑制力及外在抑制力兩者獨立影響並互相關聯,強而有力的內在抑制力將會強化弱的外在抑制力;當兩者均強時,將隔絕導致犯罪的不良社會因素。

社會聯繫理論
赫胥(德語:Travis Hirschi)(Travis Hirschi)於1969年提出「社會鍵理論」(英語:social bond theory,又譯為:「社會聯繫理論」),他認為人與動物行為無異,天生具有犯罪的傾向[5],因此人需要社會鍵,又稱社會聯繫(social bond)來減少人犯罪的傾向。社會鍵可分為四種[6]。

依附(attachment):與父母、朋輩及學校的連結,當個人對這些事物的依附程度較高,會受彼此共有的規範所約束,他們犯罪的機會便較少。
奉獻(commitment):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願意對事情作出承擔及努力,當個人的奉獻程度較高,他們犯罪的機會便較少,因為其會考慮由此而引起的代價。
參與(involvement):個人對非違法行為的投入時間,當個人投入於非違法行為的時間較多,個人便沒有時間和精力感知誘惑,考慮和從事犯罪活動。
信念(belief):相信社會公民共享的價值觀及道德標準,健全信念能強化個人的自我控制力,減少犯罪的機會。
RBP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Combodia's Taiwanese hostages is estimated over 2000 people

Combodia flag It needs rescue extremely. This is significant. According to information, There are over 2000 Taiwanese are custod...